第1038章 炼药学(下)-《定秦曲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但是有一样例外,一定要喝热酒,而且酒还要好、醇。

    五石散对酒非常挑剔,不要说甲醇兑的酒,就是一般的劣酒,它也会有激烈反映。

    而且,服药之后,不能不吃东西,一定要大量进食,“食不厌多”。

    总之,吃五石散之后,一定要散步、大量吃冷食、喝热酒、穿薄衣、洗凉水澡。

    当时的名士,服用此药是有极大的风险和代价的,一不小心,它就会要人命。

    西晋的裴秀,便因服五石散后饮用冷酒而致命。

    魏晋风度中,王猛“扪虱而谈”之从容风范,不知是否也因服药。。。

    由于五石散本身的昂贵,以及调理的繁琐,所以只流行于上流名士和贵族之中。但它风行的程度,不亚于清末的鸦片和现代的******。

    但是,“五石散”本身,原本绝不是一种毒药。当时的人食用五石散,也多是为了延年益寿。五石散是一种化学药品,少服有治疗效果,多服则会中毒,这在当时已是常识。

    就连吃“五石散”得病的魏晋名医、文学家皇甫谧,也在之后用五石散治好了许多人的病,并对五石散的性质做了总结。

    五石散之流行,自然有它的道理,因为服下后,能产生奇妙的反应。

    服药后,人体忽而冷,忽而热,**暂时陷入一种莫名的苦痛中,然而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。

    世俗的烦扰、内心的迷惘,都可以被忘怀,剩下的是一种凡脱俗的感觉。在这样的时刻,什么都不放在眼里,什么都不配拘束自己,只有膨胀的自我意识,任意所之。简而言之,有点类似于醉酒,也许在生理上的反应和醉酒有所不同,但同样是精神恍惚。

    这种状态,在朝不保夕、人生无常的魏晋时代,在追求及时行乐、放纵不羁的风流名士中,会成为一种流行时尚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
    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,五石散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:

    《史记》载:

    齐王侍医遂病,自练五石服之。臣意往过之,遂渭意日:“不肖有病,幸诊遂也。”

    臣意即诊之,告日:“公病中热。论日‘中热不溲者,不可服五石’。石之为药精悍,公服之不得数溲,亟勿服。色将臃。”

    遂日:“扁鹊曰‘阴石以治阴病,阳石以治阳病’。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,故中热,即为阴石柔齐治之;中寒,即为阳石剐齐治之。”

    臣意曰:“公所论远矣。扁鹊虽言若是,然必审诊,起度量,立规矩,称权衡,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,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,乃可以论。论曰:“阳疾处内,阴形应外者,不加悍药及鲩石’。”

    但是从这个记载来看,五石散在先秦时期是一种受到医家学者重视的药方,而非被滥用的普通玩意……


    第(3/3)页